谈戏及其他 前几日偶读河北作家群创始人,白洋淀代表人孙犁的《戏的梦》和《戏的续梦》两篇优美的散文,读后颇有感触,今天这一整个中班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将心中的话必须说出来,下了班后想了良久却不知由何言起。 这样说吧,且不管一个人是听歌也好,还是唱歌也罢,若是时间久了,对歌的了解,不论是在风格与形式上,还是在感情与流露上,也就没有了什么新鲜的味道和特殊的感觉。那么劝你不妨抖掉世俗烦恼的尘埃,忘掉私心名利的争吵,让自己时刻繁乱的心和绷紧的脑尽快沉静下来走一遭戏的惬意世界,感受一下戏的百味人生。 毕竟中国自古是戏剧大国,据古籍《三坟》和《五典》以及《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的祭祀歌舞和取悦于宫廷达官贵族滑稽戏,一是《优孟衣冠》二是《东海黄公》。唐时李隆基与杨贵妃爱戏几乎爱到了极点,在都城长安一个叫梨园的地方供养了许多唱戏的高手,他们深得皇帝的喜爱,例如后世史书记载的唱戏名家李仙鹤就是其中的重要一位。到了宋代有了专供戏曲表演的场地----勾栏和瓦舍。具备了这些基础,也就开创了元代戏曲的辉煌,同时成就了马致远,白朴,关汉卿等写曲的一批人,后世美称曰“元曲作家”,清时皮黄戏的发展演变成了国戏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的出现。如今欣逢盛世,梨园之内,百舸争流,争相斗艳。 看看吧,我们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看戏的习惯,那么自然培养出了最爱看戏的民族。观众自然是多如牛毛。对于观众,鲁迅先生虽然直刺咽喉的称之为看客,并对其丑恶嘴脸进行过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但我觉得先生忽略了一点的是看客层出不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至少有一点不容否定,那就是单就戏曲的艺术魅力而言,演员的高超技艺表演与戏中情节对人心灵的共鸣程度,才是让看客也就是观众层出不穷的原因。西平论坛. l2 k& l- H W; ?
是啊,戏的发展真是久远了,许些年来这看似小小的戏曲一舞台,演绎的却是人生百味杂陈的大世界。生旦净末丑们唱念做打着,喜怒哀乐着,悲欢离合着,朝之言和暮时争斗着。这一切都是戏曲一次次的演尽了世间的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无论是讴歌女人的坚贞,守节不移的爱情信念,还是批判男人的得意忘形,背信弃义;无论是揭发乱臣贼子的险恶诡计,谗害忠良,还是称赞弱小百姓安贫乐道,见义勇为;无论是揭露贪腐官酷吏的气急败坏,蛮横无理,还是颂扬为民做事的不以清廉。这一切还是因为戏,它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门窗,令我们沉闷的屋子里进入那么多的清风和明月,拥有那么多的人生精彩,那么深的人生体验。 于是,我们成了戏里的王宝钏,用十八年的光阴,等待着夫君薛平贵的归来,粗衣陋服,花开花落,伴她度过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于是,我们成了戏里的秦香莲,由爱生恨,破口大骂曾经心爱的人,现如今喜新厌旧贪图富贵的的夫君陈世美。我们同时还成了程婴,义字大如天,却用亲子换;我们还是苏武,少壮到胡地,归时鬓满霜,爱国之心仍旧不改;我们更是花木兰,军营十二载,谨防露红妆… 爱戏的人,哭了笑了,都情不自禁不知不觉的将自己早已成了里面的角色感同身受,触景生情,与演员同喜同悲。看豫剧《秦雪梅吊孝》时,秦雪梅如泣、摧肝折肺的悲痛,让人双泪长流,痛不自禁,觉得美丽的遗憾永远不能抵抗现实的残酷和无奈;看到家乡滕州新编柳琴大戏《墨子》时,一生以披肝沥胆,扶济苍生为己任的墨老夫子,在行完止楚攻宋的义举后,归国途中天降大雨,世人因为对墨老夫子思想追求的不解与耻笑而拒绝夫子避雨的请求时,墨夫子终于大声嚎哭,哀切之深,让人动容,坚定地发出了“虽天下无人,然墨子之言犹在”的信念呼喊,毅然冒雨前行,也更让人肃然起敬。看《泪洒相思地》,王怜娟怀抱婴儿那几大段唱,那简直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恨尽了天下薄情寡义的臭男人;看豫剧《打龙袍》时,为包拯的秉公执法,正气凛然,不畏权贵,心怀法纪的精神而佩服。尤其那十保官的对唱时,让人热血沸腾。 情由自此我不禁忽发奇想,以上刚刚所言所悟的戏中百态,不正是对我们现如今生活真义的真正演绎吗?戏啊,戏,你不仅赚取着我们的泪水,同时也更多地赚去了我们的爱和恨,喜和忧。 我们的生活总得有色彩,戏就是生活中最亮丽的一笔;生活还得有滋味儿,那戏就是最好的调料剂。戏是诠释人生的大舞台,因为戏给人的是经验和诠释,是智慧和幸福。 呵呵---爱看戏的人永远都是幸福的。 我在心中一遍一遍念叨着(作者/万祖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