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处盐碱地实验田中,连片的大豆长得禾壮荚实,伴随着大型收割机的轰鸣声,金黄色的豆秸被卷入其中,收割、脱粒、清杂一气呵成。望着颗粒饱满的大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脸上满是喜悦之情。“去年我们对耐盐碱大豆品系‘科豆35’进行了小范围试种,今年是我们首次进行大规模试种,在收割之前,我做了一个估算,预计这片试验田今年大豆亩产能到300公斤以上。” “经测产专家组测量,3.43亩试验田共收获大豆鲜重1050.16公斤,以13%标准含水量计算,折合亩产为306.52公斤。”完成收割和测产后,测产专家组专家吴存祥宣布了测产结果,这结果与田志喜估计的相差无几。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大豆功能基因组基础研究,开展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迭代,拓展与巴西等拉美国家合作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为培育高产优质耐逆性大豆新品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2017年开始,他领导的团队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盐碱地上采用天然雨养方式,进行耐盐碱大豆新品系培育和示范种植,通过开展高强度耐盐筛选和小区试验,在1.6万多份大豆种质材料中筛选获得耐盐新种质70余份,并以表现特别优异的25份为基础,最终培育出“科豆35”,它属夏大豆中熟类型,具有耐盐性强、抗倒性强、抗病性好、高产稳产等特点。 本次“科豆35”实收现场测产中,测产专家组分别选取实收面积3.43亩,种植密度12000株/亩的11号地块和实收面积13.99亩,种植密度8000株/亩的4号地块两个示范区块(播种时含盐量3.5‰至6‰、测产时含盐量3‰)进行实收测产,刨去含水量、杂质后,最终亩产分别折合为306.52公斤、277.39公斤。这也是“科豆35”继2022年参加国家黄淮海滨海盐碱组区域试验,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盐碱地块进行30亩连片示范种植亩产实测超270公斤后,2023年在600亩盐碱地的大面积示范种植中,不同种植密度及实收面积条件实测亩产稳定超过270公斤,并实现盐碱地大豆亩产突破3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