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刘宪海生前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在1946年定陶大杨湖战役中牺牲,家里人一直不知道他埋葬在什么地方。”近日,老家菏泽市曹县青岗集镇刘明杨村的刘忠信想寻找参加过大杨湖战役的老兵或知情人,找到爷爷遗骸安葬的地方。 团长捎信告诉家人牺牲噩耗 刘忠信告诉记者 ,他的爷爷刘宪海1927年出生,1943年参军,1946年牺牲的时候还不满20岁。据刘忠信的姑姑刘桂兰介绍说:“听我母亲讲,父亲参军后,曾回过两次家,每次都是夜里来夜里走。第一次是一个秋天的晚上,为了躲避敌人,父亲摸黑走在刚收过高粱和谷子的庄稼地里,不时被绊倒,身上都被高粱茬子扎破了;第二次是春节前的一个晚上,父亲怀揣一棵大白菜进了家门,说是给家里送年货。”此后刘宪海就再也没有回家,直到大杨湖战役结束后,刘家接到刘宪海牺牲的噩耗。 大杨湖战役结束后,刘宪海的团长在率部队南下时告诉了刘家人刘宪海牺牲的消息。“据奶奶讲,自己听到噩耗就蒙了,也没有询问爷爷的具体信息。”刘宪海是怎么受伤的、如何阵亡的、埋在哪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都不清楚。刘忠信说,此后家人一直在寻找爷爷的埋葬地,但是非常困难,只好作罢。 刘杨氏心存念想,反对孩子寻找 因为不知道刘宪海埋骨何处,每逢清明节、寒衣节祭扫先人时,刘家人都只能在路口烧上几刀火纸,念叨念叨而已。 1983年政府换发烈士证,刘桂兰和弟弟刘桂珍又兴起寻找父亲遗骸的想法。 但是母亲刘杨氏却不同意他们的做法,刘桂兰回忆说“:我母亲一直反对我们找父亲的遗骸,她一直不愿意相信那位团长的说法,就想着父亲还活着。”大陆和台湾信息隔绝的时候,刘杨氏认为刘宪海是去了台湾,在乡下找过一些算命的,算命的也都拣些好话安慰刘杨氏“:你家刘宪海没有死,当大官了,以后回来的时候骑大马、扛大枪。”于是刘杨氏就跟刘桂兰姐弟俩说“:不要找了,你父亲去了台湾了,过些年就回来了。” 每次刘桂兰姐弟俩到各个烈士陵园寻找线索的时候,刘杨氏就会抱怨:“这不吉利,人还活着,你们乱找什么。” 后代接力寻找烈士埋葬地 盼知情人提供线索 后来刘桂兰姐弟俩年纪越来越大,也就慢慢放下了这件事情。2007年的时候,84岁的刘杨氏因病去世。乡下都讲究夫妻合葬,没有父亲的遗骸,刘桂珍就去大杨湖取了战场上的一把土,回来放到骨灰盒中,与母亲合葬在了菏泽市烈士陵园中。 刘桂兰每想起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安葬,临终前还念叨着父亲,心里就非常不安,令刘桂兰尤为遗憾的是,父亲刘宪海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而年幼的她对于父亲的音容笑貌都没有印象,甚至连父亲的生日和忌日都不记得。此后,刘桂兰又提起了寻找父亲遗骸的事情,但是因为年纪将近70岁了,儿女们都不放心她在外奔波,所以她的侄子刘忠信就挑起了这个担子。 刘忠信在网上查找了许多关于大杨湖战役的资料,又先后到菏泽市、曹县、定陶县等地的党史办、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单位寻找线索,但是一直进展不大。 他们曾经在大杨湖村找到过一处烈士公墓,但是里面埋葬着的都是本村的烈士,并没有外地的烈士。刘忠信在安陵集烈士陵园中找到一个定陶战役烈士纪念碑,但没有在这里找到自己爷爷的名字。守陵的工作人员告诉刘忠信,这里还埋葬着许多无名烈士。 据刘忠信和其家人查询,刘宪海牺牲时所在部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被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再后来就无从考证了。现在,他们手里只有1983年换发的烈士证,以及一张当年定陶战役的作战图,从作战图上,刘忠信猜测他的爷爷当时应该在6纵队或7纵队,而具体的部队番号他就不知道了。 刘忠信希望参加过定陶战役的老兵或其他知情者能为他提供一些线索,帮他尽快找到爷爷安葬的地方。“希望向还健在的参加过大杨湖战役的老战士或者老战士后人多了解一些有关信息,更希望其中能有爷爷刘宪海的战友或者认识他的人,通过他们早日找到爷爷的遗骸,这是全家人最大的愿望。”刘忠信说。 欢迎知情人士提供线索,帮助烈士刘宪海的后人完成他们的心愿。
|